首页

sm国产免费视频

时间:2025-05-23 15:23:19 作者:敦煌组“局”激活千年文化IP社交新范式 浏览量:13907

  中新网上海4月26日电 (谢梦圆)与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写的“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形象不同,当今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碳元素的“卖碳翁”正迎来他们的黄金时代。近日,由中国新闻社上海分社、同济大学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上海金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三期“碳讲堂”在沪举行,与会嘉宾就新型碳材料为中国经济产业所擘画的未来展开探讨。

  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在主旨演讲中解释了善用碳材料的必要性。他认为,目前新型可再生能源正处于“婴儿”时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挑起未来能源的重担。中国仍是煤炭大国,碳排放较大,如何将煤炭资源进行高效清洁利用十分关键,而新型碳材料在其中就扮演了重要角色。

4月23日,第三期“碳讲堂”举办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赵东元发表主旨演讲。(中新网记者 张亨伟摄)

  赵东元剖析了新型碳材料的功能优势,还介绍了在应用上超越了碳材料范畴的功能介孔材料,认可其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巨大潜力。例如,功能介孔材料可开发为高效隔热材料,实现对热能的有效保护,并在动力电池负极材料的研发中发挥作用。

  据悉,赵东元所做的功能介孔材料就是多孔材料领域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其中“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获得了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目前,赵东元团队发明的介孔碳或硅碳复合材料已完成中试及产业化前期工作,有望显著提升电池性能。

  中国新闻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张明新表示,“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需要专家智库、政府机构、企业团体和新闻媒体的共同努力。

  长三角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伍江认为,虽然碳元素是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但也是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减少碳排放,降低碳足迹,不仅需要“从我做起”更需要科学家利用科技手段来推动。

  因此,他认为,如何将碳元素合理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方式之一,可以通过碳捕捉、利用和封存等技术将其转化为可积极利用的资源,同时,新型碳材料的研发和利用也不可忽视。“尽管中国经济还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对中国碳减排技术以及固碳和捕捉技术还有很多疑问,但是我相信中国在这个方面有意愿,也一定能够走在世界最前列。”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金桥管理局副局长(挂职)王元元也肯定了碳材料的重要性,她认为,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因其丰富的结构特性和特异的热力电催化等性质,在各行各业都存在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也是科研界的热点之一。

  在随后举行的圆桌谈论环节,嘉宾们对新型碳材料在新能源领域的应用前景、产业化挑战等进行探讨,一致认为,新型碳材料产业正处于黄金时代,有望成为驱动中国乃至全球绿色转型的关键引擎,强调政产学研各方紧密协作,共同塑造一个绿色、可持续的未来。(完)

【编辑:李岩】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湘江2024年第1号洪水形成,湖南发布多个洪水预警

商务部流通业发展司副司长赵涛在活动中表示,未来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行三个方面的深化,“继续遵循‘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精心优化社区的消费空间布局;充分考虑各地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实施具体的策略和措施;在政策保障上进一步深化,不断提升居民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环境和生活品质。”

上海老牌妇女用品商店即将闭店 迎来大客流

三是内外勾连仍较频繁。走私武器弹药案件反弹势头明显,近年来,少数境外人员和公司瞄准我境内五金加工成本低、工艺精的特点,大批量订购枪支配件,通过伪报方式走私出境,客观上催生了一批地下窝点。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依法对江跃进决定逮捕

例如,陆河国泰青梅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以提高青梅产业效益和形成产业集聚力为出发点,集青梅生产种植、加工收储、科技创新、物流集散、电商销售、休闲旅游于一体,促进陆河青梅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广宁县笋丰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建有麻竹种植基地3000亩,其中自有麻竹种植面积2060亩,以“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种植500亩,带动其他农户种植440亩,竹笋加工基地引进全自动切割、消毒、制作、包装设备,总投资约600多万元,打造了“一圃一基一深加工”的竹子全产业链,有效带动林农增收。

中国法院将在离婚案件中提示当事人“关爱未成年人”

近日,建设银行正式发布《2023年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报告按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并参考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披露建议框架进行编制。建设银行连续三年发布《环境信息披露报告》,充分展现了在环境相关战略规划、制度建设、业务发展、产品创新以及碳足迹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和成效。

云南通报3起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典型案例

近年来,安徽城镇就业总量持续增加,保持在1800万人左右,且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占比逐年提升。就业质量不断提升,2023年全省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28466元,同比增加1673元。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今年1月至10月,安徽城镇新增就业72.82万人,同比增长7.99%。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